扎扎实实做好救助项目
精心打造“濮阳慈善”品牌
濮阳市慈善总会自
10年来,我们立足于发挥好政府救助体系拾遗补缺作用这个功能定位,面向弱势群体,从党和政府最关心的问题和困难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困难入手,组织开展了“扶危济困送温暖”、“贫困学子圆梦工程”、“烛光救助行动”、“蓝天救助行动”、“慈善阳光班”、“慈善医院”等十多个慈善救助工程和项目,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发展慈善事业,较好解决了社会保障工作压力增大、社会救助渠道相对单一的难题,打造了濮阳慈善品牌。
一、统一思想,把做好慈善救助项目放到重要位置
10年来,我市慈善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从重募捐轻救助到边募捐边救助、从零星救助到项目救助的转变过程。通过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及中央领导同志有关慈善事业的定位及发展慈善事业的论述,学习外地经验,总结我市慈善事业发展经验,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统一了思想认识:一是做好慈善救助是慈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做好慈善救助就要培育自己的品牌项目。三是打造慈善品牌项目必须结合市情,创新机制,规范管理。
由于思想取得了统一,大家对开展慈善救助项目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总会会长办公会每年都对慈善救助项目进行认真研究和审议,每年都要下发上年度慈善项目实施情况和下年度慈善项目安排意见的通知,出台了《濮阳市慈善总会救助管理办法》,并针对每个具体项目制定出实施方案,确保了慈善救助项目持续稳定的开展。
二、夯实基础,为做好慈善救助项目多方募集资金
慈善工作以慈善基金为基础、以慈善救助为目的,两者紧密联系,互为作用,缺一不可。募集更多的善款是实施慈善救助项目的前提和条件,也是慈善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十年来,我们把募集慈善资金作为中心工作来抓,积极探索,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将慈善“蛋糕”越做越大。
慈善救助项目是一件十分繁琐、非常具体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为确保每个救助项目落到实处,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救助项目。我们坚持党和政府最关心、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原则,急困难群众之所急,帮困难群众之所需,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救助的群众身上。一是专门设计了 “扶危济困送温暖”救助项目,对因突发性意外事故或重大疾病造成的特殊困难家庭,实行救急扶危补助。; 二是为维护教育战线弱势群体的利益,我们按照“扶危济困、帮教助学”的慈善宗旨,策划了“烛光救助行动”项目,每年利用教师节为患有重大疾病或遭遇天灾人祸的教师家庭送上党和政府及社会的温暖;三是针对贫困大学生面临的辍学问题,我们策划了“贫困学子圆梦工程”项目,联合市总工会、团市委、市民政局和县(区)慈善会及爱心企业共同资助寒门学子顺利入学,实现人生梦想;四是为让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们沐浴灿烂阳光,共享慈善发展成果,我们策划了“蓝天救助行动”项目。 利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九九重阳节”、助残日、新年春节等重大节日,以“蓝天救助行动”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的诸如“慈心助贫”、“慈心救孤”、“慈心助残”、“关爱劳模”、“百名贫困妇女救助”等活动,为数千余名生活困难的老人、儿童、劳模、妇女、残疾人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五是为解决全市贫困骨病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们又策划了“慈善助医”项目,依托濮阳泰康中医医院成立了濮阳慈善医院,并设立了100万元“想民骨病慈善救助基金”,凡在濮阳慈善医院住院就诊的我市城乡低保户、特困户、优抚对象、残疾人等骨病患病者按照程序申请后,可获得个人承担部分不同比例的救助。
我们紧密结合濮阳实际,还策划了“关爱肢体残疾人.慈善助行”、“慈善超市”等十多个慈善救助项目。
实践证明,根据政府政策的变化和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科学策划救助项目,集中有限资金,突出重点,打造一批在社会上有感召力、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逐步把救助对象整合到特定的救助项目之中,把慈善资金用到最困难、最需要的人身上,实现慈善救助效益最大化,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慈善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好的发挥慈善组织为民众排忧解难的作用。
(二)强化责任,确保慈善救助项目落实到位。要确保每个项目都落实到位,最关键的就是强化责任。总会秘书处一班人对开展的慈善救助项目明确分工,定岗定责,各负其责,各尽其职,落实到位。每一个救助项目都有人负责,都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程序和操作规范,制定可操作的验收标准,限定完成的时间。确保每个项目、每笔资金,都审查到位,落实到位,防止出现错漏,真正使慈善救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上下左右联动,不断扩大救助范围和规模。随着我市基层慈善组织的不断完善,我们做好自身救助项目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同相关部门、县(区)慈善总会密切协作,上下左右联动,把重点慈善救助项目进一步做大做强。同市总工会、团市委、市民政局联合开展的“贫困学子圆梦工程”,安排各县(区)与市慈善总会联动,这样无论从救助资金上还是从救助人数上都创造了濮阳之最。10年来,我们还联合市妇联共同开展了救助贫困女童活动,同市民政局联合开展了“福彩献爱心、慈善送温暖”、“爱撒龙乡,慈善助老送温暖”等救助项目,同市残联联合开展了“慈心助残”、“百人站立.慈善助行”等救助项目,这不仅扩大了救助规模,使更多的弱势群体从中得到实惠,而且扩大了慈善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为我市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三、规范管理,维护慈善项目的社会公信力
培育一个品牌不容易,要保护一个品牌也不容易。慈善事业同样面临着来自外界和内在的品牌威胁,加强内部管理,维护慈善品牌项目的社会公信力也是慈善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加强制度建设。慈善救助项目要赢得社会公信度,必须建立规范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和自律机制,确保工作规范、协调、高效,才能经受得住社会的考验。我会从成立开始就重视内部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了《章程》、《资金募集管理办法》、《救助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制度》等基本制度,同时参照基金会管理设立了监察委员会,明确了职责和监察范围。总会按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接收的捐赠资金全部缴财政国库,各专项救助金经财政部门批准后才投入使用。在救助项目运作过程中,对每个项目都制定详尽的工作标准、运作方式、救助金发放程序及监督验收的方法,从立项、实施、评估、审计、公示等各程序都制定有严格的制度,使各项工作规范有序,使善款善物安全有效。从制度上保证了慈善机构良好运作、慈善救助资金的透明使用、慈善活动的公正公开,确保了“阳光作业”。
(二)构建慈善救助网络。我们在加强和完善总会自身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基层慈善组织的建设。五县二区慈善总会,79个乡(镇)慈善分会,市直党政机关(企业)143个慈善联络站(组)已经建立,多数村设有慈善联络员,全市慈善组织网络已基本形成。基层慈善组织和联络员负责募捐和救助对象的审查和救助信息的反馈,进一步搭建了总会和基层信息沟通的平台,保障了救助渠道的通畅,缓解了慈善救助与需求之间矛盾,同时也拓展了慈善资金的来源渠道,进一步提高了慈善组织诚信度。
(三)主动接受审计监督。慈善救助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为此,我们坚持“开门办慈善,透明对公众”的原则,把慈善救助项目做成“玻璃缸”事业,定期在市慈善网站和有关媒体公开慈善募捐及使用情况,并对重大募捐活动和救助项目“即时公开”,让群众心服口服。目前,已在各类媒体对总会慈善募捐、救助活动进行了百余次公示,做到了“阳光透明”。总会监察委员会还注重加强对慈善救助项目实施、救助对象确定、救助金发放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确保慈善救助项目公开透明、阳光操作。总会还主动接受并积极配合市神州会计师事务所对每年捐赠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审计,审计结果表明:市慈善总会慈善捐赠资金的管理使用规范,相关制度基本健全、使用范围符合相关规定,执行有效。这些措施有力的提高了救助项目的社会公信度,切实维护了慈善事业的良好形象。